偶爾管窺人生芸芸,常見大家各種多姿多彩、琳琅滿目、情緣跌宕、百轉千回,但臨了總覺有如充氣的礦泉水,花樣雖多卻還是水味兒。
-
近日心中罣碍著兩幅扇面。一罣海棠,二罣涼詩,至今未果。
其海棠之因,前年春遊南信大,龍王山下驚遇一片垂絲海棠,千嬌百媚、笑靨旖旎,燒我心久矣。後得一梅竹小扇,想一面海棠盛開,有學生允我,至今未見。如今想見心切,又恐倉促,不如我意。惴惴不似我。
其涼詩之因,蓋不喜扇書別文,數年皆執紈白。既炎夏之用,須上書清涼詩文,或搖崑崙冰風、或扇冬雪之氣、或借老槐厚蔭,諸般等等,護我清涼。雖耿耿久矣,未逢靈趣、不得佳句,擾我營營。
當真是,拂亂風月,不得情懷,自忖俗不可耐!
-
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熱衷於「造神」。這有很多很簡單的原因,比如為了「實現」想象的能力、為了催眠別人甚至自己進而掩蓋某些東西等等。這個看起來很「科學」的時代,依然不能幸免。大數據、AI,就像是當前和未來的「新神」。它將使用「想象中類神」的能力和視角,不段誘惑我們創造它,並為之前赴後繼。
-
途徑金粟庵,覺玲瓏小處,鬧世獨立,欣然閒游。進院,見僧著常服為老嫗「治病」,以雙手搭其肩之式。余隱約聽「佛光」二字,遂近前細聞,「佛光見否?於門縫,忽隱之?」是言二三反復,嫗唯諾,「見。」又言,「汝無恙,知否?」嫗默然。僧轉廚房。至此,余匆忙觀游「玉佛殿」。後入地藏殿,又見一年輕出家人巧言與一婦人說供奉及善事種種。其間,諸般空軍司令、各地種類官員信嘴拈來、旁徵博引,蔚為嘆服。婦人亦唯諾。余笑笑洒然,善哉善哉,去也。
臨門回望,老嫗坐而怔然良久矣。
有道是:
俗不欺佛僧自欺,白玉巧掩鬼神機。
來來往往真佛事,死死生生假菩提。這等醃臢事,羞以白話言之。
-
2017 年就要過去啦,睡到自然醒,起來洗過澡,懶得手沖就給自己來個袋泡。於是突然回憶起第一次喝咖啡。
約麼是 1997 年的事情。鑽石瓶的「雀巢黑咖啡」教我做人!以那個心智還不成熟的我,完全不能理解咖啡的妙處。但還是忍住自己的質疑,堅持喝了半罐,依然無法享受,遂轉向各種「糖水」和「汽水」。
再後來,就到了 2005 年。在「西祠」的「 e 美食」版裡結識的一位朋友在剛剛開放的「 1912 街區」開了一家新式餐廳,他的網名就叫「咖啡城市」。他從福建廈門來,也是那個時候比較小眾、時鮮的咖啡師。認識他的時候,他做了 10 幾年的咖啡師和咖啡豆生意。他欣賞我聰明文氣,我欣賞他生動有趣,我們成為很聊得來的好朋友。我就直接喊他「咖啡」。
「咖啡」是我的咖啡啟蒙人。閒來無事就在店裡帶我們「嚐試」各種咖啡。那時候還不流行手沖,他主要做虹吸和意式。在他的引導下,喝了兩年的咖啡,終於變成一個不能缺少的愛好,甚至一度不能喝「星巴克」的那種「咖啡飲料」。
慢慢的,自己說不上多懂咖啡,但是最起碼懂得喝了。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長大成熟了吧,更願意去嘗試和接受更多的味道。甚至,我從那個時候開始養成一個習慣,對於「苦」和「酸」都會慎重地在嘴裡多停留一會兒,會刻意不迴避味蕾敏感的地方,讓每一絲味道充分化開。真的,這些看起來你不喜歡的味道最後都會讓你體會到一種「甜」。這種「甜」更像是與「苦」比較以後的「錯覺」。這不就正如我們說的「幸福」和「快樂」嗎?哪有什麼天生沒來由的「快樂」呢?不都是比較出來的嗎?
後來,與「咖啡城市」失聯了,應該是回廈門了吧。謝謝「咖啡城市」!希望你一切都好!我是「小牛」啊!(注:我那時網名叫「蝸蝸小牛」。)
-
- 寫一本書。
- 學一門外語。
- 學一門編程語言。
- 廣泛涉獵國內外音樂。
菸酒已經在 2017 年戒啦。
多說幾句:
酒一直就幾乎沒喝,也不愛喝;
菸嘛,12月18日自己突然開始戒的;有人問我痛苦嗎?
一點都不啊!毫無不適,還很開心呢。因為「慣性地抽菸」帶來的積極的自我反饋,遠遠沒有「可以輕易掌控自己的能力」帶來的自我反饋強烈而滿足。
這就是我之前短文說的:「不要隨便說自己道理都懂,做不到就是不懂啊。」
我戒煙順便示範一下,你看,道理懂了真的就可以輕易做到的啊!
-
昨晚去看了中央某歌舞團出品的中國民族歌劇《木蘭》。雷佳主演。陣容很強大。形式完整度也挺高,但是旋律全程聽下來,完全是解放軍軍旅歌曲大雜燴,穿插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生活民歌風!
說好的民族歌劇呢?哪裡民族了啊?穿點古裝就民族了嗎?用點五聲調式寫點農村、軍旅風格的音樂就是民族了嗎?
介紹上說,這是中國民族歌劇,借鑑了中國戲曲程式化的很多精髓,真的不是來搞笑的嗎?比如說,倆人一見面,膀子掄圓劃一個弧,重重地托抱住對方的肘部。這不是地下黨、武工隊、在山林裡會合的同志們之間的招呼禮儀嗎?《木蘭》是南北朝時候的故事啊。南北朝啊,南北朝是什麼樣的,估計還沒來及查吧?
真的,不帶這麼忽悠老百姓的。以後弄不好、弄不準,就不要說自己創新。能不能不要作,不要瞎折騰,老老實實寫寫農村題材的不好嗎?比如,我就聽說前幾天的《小二黑結婚》很不錯。emmmm,雖然我沒去看,但我是相信的。因為,那種土土的原生態的歡樂「藝術」,早已駕輕就熟、已臻化境。 以這麼高的起跑線給出這樣作品,真是心疼那些佈景、燈光、演員了。
這幾日看的《拉貝日記》、《蔡文姬》、《木蘭》三場歌劇,真的很失望。
-
可憐雪月念夭桃,
春里灼灼新蕊姣。
輕喚玉棠莫睡去,
且著酥雨共爾銷。隨手作於晨夢初醒
-
很多人容易混淆「知道」和「懂得」。多看多知固然是好的,但未必代表你更懂道理。
有時候,眼睛太忙,腦子就懶;想像太多、道理就淺。
姑且先不論你看的、知的那點東西的多少,其真偽來源估計都還不是個確定。因此大可不必自覺好似比別人多知道一點就盛氣凌人、咄咄逼人,好丹非素、以白詆青。
有時候諸多小道消息或無根臆測看不如不看、知不如不知。這句話其實就是個道理。
此外,知道做不到,不是懂。所以「道理我懂」這種傲慢的話,少說。真懂了,就不要躊躇猶豫,就去選擇、就去做!
私以為,讀書、學習、信仰、社交等等均需以此為戒。自勉。
-
在沒有美顏、美圖普及的時代,不能在手機上輕鬆地瘦臉、磨皮、打光,當然pc端的ps可以做到,但並不是個信手拈來的活。
那時拍照賣萌的都很少。也不是沒有,但大都是天然呆萌,激萌的這種幾乎沒有。大部分好看的女孩子都是走女神範兒的,化妝的覆蓋率和水平也遠低於當下,美不美真的要靠硬照。
當然無論任何時候把自己拍好看都是需要技巧的,但主要都是通過尬角度、尬表情、捂臉等等「心機類手段」。說實話這種技巧並不簡單,還是需要細細揣摩並掌握的,門檻還是較高於如今的一鍵美顏的。比如說,「捂臉」這個捂不好真的像牙疼。我記得當時有很多網友現身說法示範如何訓練拍照的「心機」與「技巧」。比如,dodolook就出過拍照表情包的樣例,當然她示範的都是比較「可愛風」的。
另外,那時候發「半身照」和「全身照」的比例還是很高的,大頭照除了頭像會用,基本較少。因此,大部分照片都是本人和情境的合影,照片有較詳細的寫實信息,基本都能讓妳看出她在哪兒、在幹嘛、情緒如何等等。而現在我們的朋友圈、微博上的很多個人照都缺少情境和事件的交代。大部分照片更注重情緒和顏藝的表現。
話說回來,對全身姿態的可控展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,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。不是嗎?
聲明:本人無褒貶之意。
週一早晨等著開例會的時候我突發奇想地打開了老古董「人人網」。回顧了一波以往聯繫比較密切的好友名字,順便把當時「名動人人」的美女們的照片「複習」了一下。本人一張張翻閱那些熟悉的照片與面容,心潮起伏之餘亦感慨萬千。
在沒有美顏、美圖普及的時代,不能在手機上輕鬆地瘦臉、磨皮、打光,當然pc端的ps可以做到,但並不是個信手拈來的活。
那時拍照賣萌的都很少。也不是沒有,但大都是天然呆萌,激萌的這種幾乎沒有。大部分好看的女孩子都是走女神範兒的,化妝的覆蓋率和水平也遠低於當下,美不美真的要靠硬照。
當然無論任何時候把自己拍好看都是需要技巧的,但主要都是通過尬角度、尬表情、捂臉等等「心機類手段」。說實話這種技巧並不簡單,還是需要細細揣摩並掌握的,門檻還是較高於如今的一鍵美顏的。比如說,「捂臉」這個捂不好真的像牙疼。我記得當時有很多網友現身說法示範如何訓練拍照的「心機」與「技巧」。比如,dodolook就出過拍照表情包的樣例,當然她示範的都是比較「可愛風」的。
另外,那時候發「半身照」和「全身照」的比例還是很高的,大頭照除了頭像會用,基本較少。因此,大部分照片都是本人和情境的合影,照片有較詳細的寫實信息,基本都能讓妳看出她在哪兒、在幹嘛、情緒如何等等。而現在我們的朋友圈、微博上的很多個人照都缺少情境和事件的交代。大部分照片更注重情緒和顏藝的表現。
話說回來,對全身姿態的可控展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,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。不是嗎?
聲明:本人無褒貶之意。